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27fa02bed630b1c59eeb59e

- 9 -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第三节 中小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融资,是指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的定制化融资解决方案。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特征,偿债能力弱、融资规模小、财务规范性差、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等问题,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一般较差。目前,针对中小企业融资一般都是通过地下钱庄、私募基金、担保公司、投资公司等来来获取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尚未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

第四节 企业融资模式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的融资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证券市场占主导地位的保持距离型融资模式,银企关系相对不密切;企业融资日益游离于银行体系,银行对企业的约束主要是依靠退出机制而不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监督。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关系型融资模式,在这种融资模式中,银企关系密切,企业通常与一家银行有着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从那里获得资金救助和业务指导,银行通过对企业产权的适度集中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有效的直接控制。

保持距离型

保持距离型融资模式——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具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和高度竞争的商业银行体系,这使企业可以同时利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条渠道。由于企业自有资金的比率较高、商业银行间的高度竞争、发达的直接融资体系、禁止商业银行持有企业的股票以及银行活动本身受到严格监督,所以企业与银行间保持一种松散的商业型融资关系,即“保持距离型的融资”。在保持距离型的融资模式下,证券市场是企业获得外部长期资金的主渠道。企业主要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从股权控制的角度看,美国企业十分分散的股权结构对治理结构具有重大影响:对经营者的约束主要来自市场。这些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商品市场和经理市场等,其中股票市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是股东“用脚投票”的约束。由于股票市场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和方便交易性,当股东普遍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满意或对现任管理者不信任时,就会在股票市场上大量抛售股票,这就是所

9

- 10 -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谓的“用脚投票”。它会引起该企业股票价格下跌,导致企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危机。

二是股票市场“接管”的风险。股票市场运作方便灵活促进了企业并购,特别是杠杆收购和敌意收购的兴起与发展,一旦企业经营善,就存在被接管的可能,经营者就可能被撤换。市场对企业经营者形成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企业治理结构能够形成较为完整的权利制衡机制,外部治理结构与内部治理结构彼此独立存在且相互制衡,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的分布与配置有着较为稳固和规范的制度安排。

关系型

关系型融资模式——以日本为例。日本富有政府干预色彩的经济体制内在地要求建立一种不同于保持距离型融资模式的企业融资模式——关系型融资模式,以满足不平衡发展战略对资金的非均衡配置和对大企业给予特殊扶植的目的。长期以来日本处于一种金融压抑的体制之下:主要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长期人为执行低利率政策;政府影响贷款规模和方向,重点支持优先发展部门和企业;资本市场不发达,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在这种金融压抑的体制下形成了富有日本特色的主银行制度。主银行制度包括互相补充的三个部分:银行和企业订立关系型契约、银行之间形成特殊关系以及金融监管当局采取一套特别的管制措施,如市场准入管制、金融约束、存款提保及对民间融资的限制等。与此相对的是,日本企业在证券融资中,形成了独特的法人相互持股的股权结构。企业通过这种持股方式集结起来,容易形成“企业集团”,有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也有利于加强经营者对企业的自主控制。因此,在日本的主银行体制和法人之间的相互持股基础上形成的日本企业治理结构:一方面,日本企业经营者拥有作出经营决策的极大自主权,由于法人之间具有持股关系,很少干预对方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又会受到银行特别是主银行的监督。主银行既是企业的主要贷款者或贷款银团的组织者,又是企业的主要持股者。主银行与企业具有两方面的关系:(1)作为企业的股东,在盈利情况良好的条件下,银行并不对这些企业的经营实施直接控制;(2)如果企业利润开始下降,主银行由于所处的特殊地位,能够较早地察觉出问题。如果情况继续恶化,主银行就可以通过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来更换企业的最高领导层。

10

- 11 -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第三章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解析

第一节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1.中小企业获得外部融资支持较少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即使是在美、英、日等经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或多或少也遇到了融资方面的困难。当前,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外部融资渠道,即使这样,银行信贷所占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比重也非常低。2003年国际金融公司对四川省成都、绵阳、乐山市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结构状况做过一项典型调查,就平均而言,银行信贷仅占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6.63%,占中小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的9.65%。从期限结构分析,银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贷款,而提供长期信贷较少;从组织机构看,我国目前尚缺乏专门定位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

2. 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定位目标偏向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就只能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而且,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完善的风险投资基金及其运行机制,对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条件又要求很高,一般中小企业很难达到上市融资的标准。受整体社会信用状况不佳以及管理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利用票据融资范围有限,发行公司债券尚难以开展和为市场所接受,利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可望不可及。

第二节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部成因分析

1.中小企业自身实际状况决定了融资难似乎不可避免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时间短,权益性资金来源缺乏,依靠自身的积累获得大量的资金来源难度很大。在实践中,往往资产规模是决定企业能否获得银行信贷以及长期债务资金的决定性因素,中小企业受自身发展水平的客观因素限制,很难获得银行信贷和长期债务支持。考察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期限结构,不难发现其信贷资金70%以上是短期贷款。中小企业长期资金来源缺乏,影响了资本的形成,进而会进一步限制其发展水平,形成融资难与发展难循环。

11

- 12 -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从风险管理的理念出发,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与机制、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市场空间以及竞争能力等方面均与国有大中型企业有很大差距,其融资难也在情理之中。

2.中小企业对经营资金需求的特点,使商业银行贷款成本过高而造成信用配给

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自身资金实力限制,决定了其贷款需求以“急、频、少、繁”为主要特点。根据调查研究,中小企业贷款频率是大企业的5倍,而平均贷款数量仅仅是大企业的0.5%,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大企业的5~8倍(徐洪水,2001)。商业银行出于效益性和规模经济的考虑,往往通过提高利率来弥补对中小企业融资交易费用的增加,这种信用配给方式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在整体上使中小企业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愈加困难。

3.中小企业信用状况难以控制和把握,制约了其参与信贷市场能力 经济理论表明信息不对称具有普遍的社会问题,当前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财务制度尚存在混乱和不完善的地方,财务核算和信息不规范,信息透明度比较差,整个社会的征信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这样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就难以准确的把握。从而使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在开展信用分析时就缺乏相应坚实可行的基础,商业银行出于风险管理的理性选择必然是过渡信用配给,造成对中小企业的“恐贷”和“惜贷”。

4.中小企业本身的实力、发展的脆弱性与我国资本市场定位和监管体制有冲突

一是从股票市场上看,我国对于新股的发行一直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总量控制的办法。1997年以后,证券主管部门不再向各地、各部分分配股票发行的数额,而是分配新上市公司的数量。而且股份有限公司审批程序复杂,需要中小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和效益,审批时间比较长。为筹得更多资金,各地、各部委都竞相推荐大公司上市,中小企业进入证券市场融资非常困难;二是从企业债券市场看,为培育市场和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受到政府严格控制,国家每年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确定当年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并具体分配到各地、各部门。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批准债券发行的期限、品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