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深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257db44cc7931b765ce1586

深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图3-18 68#桩后土压力-深度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压力最大的部位在8m深处,桩侧顶部和底部土压力较小,随着基坑的开挖呈土压力呈增大趋势,但变化均匀,变化量不大。综合看来,桩后土压力正常,符合土压力变化规律。 3.7监测汇总

表3-1基坑监测最大值统计表:

观测项目 位移监测 沉降监测 测斜监测 应力监测 轴力监测 土压力 累计最大量 37.2mm,(B16) 17.7mm,(B13) 22.60mm,(CX2) 最大压力89.21KN,(143#) 最大1121.84,(ZC5) 土压力最大0.07Mpa,(143#) 预警值 容许值 32mm 32mm 32mm 40mm 40mm 40mm 备注 预警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个别位移监测数据超出预警值,其他监测数据均小于预警值,基坑监测数据表明:基坑的设计和施工均满足了基坑自身安全和环境安全。从监测过程中,监测数据对施工起到了指导和建议作用,充分发挥了监测的作用。

21

深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第四章 监测数据处理系统和预警处理系统

4.1监测数据处理系统

针对于本基坑,我们开发了一套基坑监测数据处理系统,系统平台采用.net平台,编成语言为VBA,数据库为SQLserver2000。

系统常用工作报表 数据输出输入模块管理 系统维护 变形观测数据处理系统项目管理数据备份管理 数据安全设置 工程基本信息 数据处理公式 该系统在数据处理和检索方面别具优势,集合了多项监测项目的数据处理功能,包括对位移基准点联测、沉降观测数据的平差处理,在处理应力观测项目可

22

工程管理 生成报表 报表预处理 监测说明 输出打印 参数管理 预警参数管理 作业管理 位移观测 沉降观测 报表管理 应力观测 轴力观测 水位观测 等等

图4-1变形数据处理系统树形图

深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以根据设定值来剔除粗差。数据检索可以使用日期和点名来组合调用,系统处理数据效率高,对电脑配置要求不高,在本监测工程中承担了整个数据处理任务。 4.2预警系统

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仅仅代表结构出现不安全的苗头或趋势,并不代表结构部安全,需要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为了明确结构是否安全,分析造成不安全趋

施 工 监控量测 监测设计 资料调研 量测结果的微机信息处理系统 量测结果的综合处理及反分析 监测结果的综合评价 报送设计、监理单位 量测结果的形象化、具体化 经验类比 理论分析 甲方、规范要求等 结构稳定、安全性判断 预测下个施工阶段的支护结构、周边建筑、管线的安全性,提交修正施工建议 反馈设计施工 是否改变设计、施工方法 N 调整设计参数、改变施工方法或辅助施工措施 Y 新设计施工方法 图4-2 监测反馈程序框图

势的原因,拟定保证工程安全的施工措施,需要对监测数据进行进一步的进行分析,预测结构下一个施工阶段的变形与内力变化情况,判断结构是否安全,对改变施工工艺与流程后的结构响应进行反馈。为此本项目将进一步采用以下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结构安全性预测:

(1)监测数据的时程分析,即在取得监测数据后,要及时整理,绘制位移或应力的时态变化曲线图,即时态散点图,在时态散点图上分析结构变形、沉降、应力是收敛还是发散。

23

深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2)基于监测数据的结构安全性预测。在取得足够的数据后,还应根据散点图的数据分布状况,选择合适的函数,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大位移值或应力值,预测结构和建筑物在下一个施工阶段的安全状况。

(3)基于监测数据、理论分析模型、结构相应的联合分析预测。由于在本监测系统中埋设了桩后土压力、桩身应力、支撑轴力测点,可以动态了解周围土体对桩的作用,因而可以利用实测的外力作用计算桩的变形与应力变化情况,同时可以将计算结果与预测结果、实测结果进行比较,从而了解支护桩的实际性能,为分析支护桩的安全形态提供依据。

24

深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第五章 监测工作评述

5.1监测结果评价

从监测各项统计数据可知,基坑变形均在允许值范围内。至基坑回填完毕,基坑支护结构和基坑周边环境均没有发生任何过大的位移和沉降。总体来讲,基坑变形在施工期间是正常稳定的,本基坑的支护设计和施工是安全合理的。

5.2监测作用评价

本着为服务工程、验证设计的监测理念,我们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对基坑进行量测,量测的范围包括基坑冠梁的倾斜和变形、围护桩的受力变化、支撑的受力变化、基坑周边建筑物、管线变形等等,手段主要包括位移、沉降、轴力、土压力、测斜、钢筋应力等等,依据是监测数据、各项极限值、发展趋势。量测结果及时反馈施工方,当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过大时,及时分析原因,提出预警,有利于施工单位及时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变形,达到安全的目的。在监测过程中,还根据监测成果优化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为施工单位节约了工程成本和工期。

5.3存在的问题

监测元件的保护和施工单位作业层面对监测重要性的认识是需要提高的,部分监测点在施工过程中被破坏,监测元件存活率在80%左右。

5.4致谢

感谢甲方(WW市两站办)的信任和支持,也感谢XXX和XXX给予的便利和帮助。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