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构成教学大纲(叶军)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三大构成教学大纲(叶军)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216520f79563c1ec5da71b6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

一、 教学课程

课程名称: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开设学时:总课时80学时(理论40学时,实训40学时) 开课对象:影视动画高级工程师专业、环境艺术高级工程师专业 二、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平面构成,是一种视觉现象的构成。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平面设计中如何塑造形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如何掌握形式美的构成原则,掌握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掌握装饰图案、抽象图案、几何图案的表现手段。

色彩构成,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生理学、美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艺术设计基础造型课。要求学生理解色彩在物理、生理、心理及美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将理性的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绘画实践中,增强学生对色彩语言自身表现力的认识,提高学生应用色彩的想象力。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

三大构成是利用形式要素及其特有的表现方法,对学生进行理念性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造型的构成方法,提高对构成设计中形式美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 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平面构成

第一章 形态的基础理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掌握形态、形态构成、形态要素等基本概念与内涵。掌握造型要素的基本性质,点、线、面、体的平面造型规律,研讨各要素间的相对性和可转化性。

(二)教学重点:建立形态构成的概念。点、线、面的基本性质与要素转化为课题训练重点。

(三)教学难点:形态美的法则。 (四)教学内容:

概述

1、 包豪斯与构成;

2、 造型设计与平面构成;

3、 平面构成的目的、学科特点及学习方法; 4、 材料和工具的准备; 5、 电脑设计中引入平面构成; 6、认识形态; 7、设计形态; 8、形态的知觉与心理; 9、形态的基本要素; 10、形态美的法则。

第二章 基础构成(6学时)

(一)教学要求: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掌握简化构形与系列化构形的造型规律,培养基本的构形能力。

(二)教学重点:单形的移动组合、图与底的空间关系。 (三)教学难点:逻辑构成 (四)教学内容:

1、基本图形的设计;

2、逻辑构成:重复、近似、发射、渐变、对比、特异、结集、肌理; 3、视觉平衡构成; 4、肌理构成与技法拓印。

第三章 意象构成(3学时)

(一)教学要求:认识具象形态与抽象形态的实质,掌握具象形态的抽象表现方法。探讨感觉,情感和各种抽象概念的视觉化表现方法。 (二)教学重点:联想构成和空间构成。 (三)教学难点:空间构成 (四)教学内容:

1、 抽象构成; 2、 联想构成; 3、 空间构成。

第四章 平面构成的图形开发与应用(4学时) (一)教学要求: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复像、变像、矛盾空间 (三)教学难点:矛盾空间 (四)教学内容:

1、复像:运用重复规律的超现实图像,把某一形象连续反复地移动排列或做各种位置变换,从而构成新的图形;

2、复像的创造方法:1、位移 2、扩散 3、转体 4、矛盾循环; 3、重像:就是把几种不同的形象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相互重合,巧妙地构成一个新的形象;

4、变像:以变形规律构成的超现实图形渐变就形成变像; 5、残像:运用减缺和分解重构规律的超现实图形; 反透视:大与小的象征、虚实空间、立视体; 7、矛盾空间:形体矛盾、超现实矛盾。

色彩构成

第一章 色彩的基本原理(2学时)

(一)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对色彩的基本原理、光与色的相互关系、物体色的形成、色彩的表述和色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色光的物理原理以及不同的混合形式;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色彩表述体系形成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色彩的混合 (四)教学内容:

1、 色彩的形成; 2、 色彩的属性; 3、 色彩的混合;

4、 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 5、 色彩三要素; 6、 色彩的三原色;

7、孟塞尔色立体、孟塞尔12色相环,奥斯特瓦德色立体、奥斯特瓦德24色相环。

第二章 色彩与视知觉(3学时)

(一)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从人对色彩的视觉生理与心理反映角度,较系统地了解人的知觉与色彩的有机联系,了解色彩的诸多视知觉现象。

(二)教学重点:色彩的易见度,明暗适应,颜色适应,色的同化性,以及色的错视。

(三)教学难点:色彩的错觉。

(四)教学内容:

1、 色彩知觉现象; 2、 色彩与空间。

第三章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2学时)

(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深入探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的原理及表现形式,理解其相互的关系及有机的配置。 (二)教学重点: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的理论和课题训练。 (三)教学难点:色彩的对比、调和、调性表达。 (四)教学内容:

1、 色彩的对比; 2、 色彩的其他对比; 3、 色彩的调和; 4、 色彩的调性表达; 5、 纯度对比。

第四章 色彩的心理效应(3学时)

(一)教学要求:通过训练使学生加强对色彩的联想与感觉并有能力应用于实践。 (二)教学重点:着重训练对色彩的心理联想、抽象联想的表达,更好地理解色彩的性格与表情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色彩的对比、调和、调性表达。 (四)教学内容:

1、 色彩心理的类型; 2、 色彩的联觉; 3、 色彩的联想;

第五章 色彩构成与设计(3学时)

(一)教学要求:通过色彩的采集、重构、抽象联觉、联想等课题性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对色彩的不同要素的创意构成。各种抽象心理构成,使色彩构成与色彩的设计实践更为有机的衔接和过渡。

(二)教学重点:色彩信息的借鉴、采集、重构和色彩模拟设计训练。 (三)教学难点:色彩的重构 (四)教学内容:

1、色彩的借鉴与重构; 2、色彩构成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