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张婕老师)期末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幼儿园课程(张婕老师)期末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1c5fb5743323968011c929c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幼儿园课程期末整理

补充:我国关于学前儿童的重要教育文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五大学科领域: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 上海学前教育四大板块:生活、运动、游戏、学习

1.课程:curriculum来源于拉丁语,其含义是“跑道”或者是“奔跑”。用名词形式解释该词的含义,“跑道”即“学程”,其含义是为儿童设计的学习轨道。用动词形式解释该词的词义,“奔跑”即“学习的过程”,其含义是儿童对自己学习经验的认识。

2.课程定义的维度

(1) 学科(领域)维度:将课程看作是教学的科目,包含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学科课程注重学科科学体系,并根据学习者的发展特征和认识水平编制教材,让学习者进行系统的学习。

(2) 经验维度: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活动,也叫做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起源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养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突出地将生活现实和社会课题,或者说以社区、经验、活动、劳动等作为内容编成,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的主体。其基本着眼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以动机为教学组织的中心。 (3) 目标维度:将课程定义为“预期行为的结构化序列”,把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看作为课程的观念。目标维度起源于博比特、查特斯的课程工学,后经泰勒等人发展。

(4) 计划维度:将课程定义为“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全部经验的计划和方案”,以计划的维度界定课程,反应的是一种综合的倾向,通常包括对目的和特定目标的阐述,对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或者是暗含着或者显示着一定的学与教的类型,还包括对结果的评价方案。 3.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的核心问题) (1)一元化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

一元化课程:是一种“主流中心”的课程,是一种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的文化、历史、立场和经验为中心设置的课程。 多元化课程:将多元文化的影响注入课程和活动设计,尊重因民族、地域、家庭背景导致的文化差异。

课程既要能体现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又要在尊重各种文化的同时,将主流文化与少数族群的文化融合成一体。(避免排他导致的负面影响以及全包容导致的负载量过大)

(2)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①分科课程:又称科目课程,指的是根据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教学科目。分科课程将

科学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使教材依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编排,注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郝尔巴特、斯宾塞

优点:注重让儿童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且容易被老师把握。 缺点:只关注学科逻辑,容易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

②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本身的逻辑,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身。 代表人物:杜威(课程的中心在于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让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获得经验)

优点:从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与儿童生活相贴近。

缺点:缺乏严格的计划,不容易使儿童掌握系统的知识(逻辑性差)。 (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其中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预期性的学术知识和技能。 隐形课程:是无计划、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从中通过学校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获得隐含于课程中的非预期经验,主要是知识、形成态度和价值观。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一方面,在显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常常伴随着隐形课程;另一方面,隐形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转化为显性课程。 (4)补充: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①学科课程 优点:一般是有内在逻辑结构的课程;能为儿童提供学科(领域)中的关键概念;已有相当长的运用历史;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不足:较少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较少顾及儿童不同水平发展

②综合课程:将各种课程各种因素综合化的课程,其方式主要包括:学科领域综合、发展方面综合、通过专题综合、通过幼儿园环境综合、通过主题的综合(常用)

优点:是有关联的课程;能促进主动学习;由儿童一起参与设计,并能符合儿童兴趣与需要;能使儿童发展与知识结合成一体

不足:不可能达到知识完整性要求;失去了各科目的独特性

4.幼儿园课程与其他各级各类课程的异同 相同点:关注社会文化和知识性质的特点

不同点:幼儿园课程更为关注儿童个体的发展(在儿童早期,更多采用是具体的材料和活动,课程较多地是采用活动而不是上课的形式加以组织) 5.幼儿园课程的要素

要素:课程理念(核心)、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和课程评价

关系:课程的理念一旦被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课程的各种成

分就有可能在课程理念的统合下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并发挥其总体的功能。 课程理念:儿童的自然发展 教师预定的教育任务

一般能力的获得 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游戏 教学

对儿童发展和一般能力的强调 对教师教学的学业知识、技能的强调

课程目标 : 过程取向 ========= 结果取向 课程内容: 儿童经验 ========= 知识逻辑 教育方法: 启发、诱导=========传递、灌输

教育形式: 小组、个别=========小组、集体 课程评价: 过程评价 ========= 目标评价 6.幼儿园课程的基础:心理学、哲学、社会学 (1)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①皮亚杰认知心理学——知识构建

物理经验:主体动作所产生的有关客体位置、运动和性质的经验,从主体个别动作中获得,是关于客体本身的经验,即主体对客体固有特性的反映。 (对学龄前儿童尤其重要) 逻辑数理经验:通过反省抽象的机制形成,其涉及一系列动作,强调主体对一系列的动作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特征在于主体对自身动作协调的反省。 建议:(1)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 (2)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技能

(3)应该懂得儿童认知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启示:(1)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2).鼓励儿童去思考、去推理和解决问题 (3)应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的发展

社会建构理论:关注社会交流时,儿童知识构建的价值和儿童认知发展的非独立性 应用:(1)鼓励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学习,给儿童发展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和情境 (2)在道德和社会知识方面也可以由儿童建构

②历史-文化学派维果茨基理论——最近发展区、鹰架教学、心理工具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实际心理年龄与其依靠帮助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中间的差异

鹰架教学:为儿童提供教学,并逐步转化为提供外部支持的过程

心理工具:能扩展心理能力,帮助儿童记忆、注意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工具,如语言和其他媒体,能帮助儿童把握自己的行为 启示:1.要善于发现最近发展区 (评价)

2.强调通过各种类型的互动,促进儿童的发展 3教学要落在最近发展区内(鹰架教学) 4.课程应该具有足够的弹性

影响:1.幼儿园课程应该既能适合儿童的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 2.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智慧的和社会交往的技能,特别是获得语言技能

3.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通过提供支持,对儿童的思维提出挑战,并使儿童获得成功

4.幼儿园课程还应该为儿童提供文化工具,帮助儿童适应所处的外部世界和文化情景 差异性比较:

1.从逻辑思维的方面(发明和证实):维果茨基认为,儿童依据的是语言,内化的东西是一些能引起注意的和有助于记忆的分散的常规,它们能在最大限度上为建立合理的假设提供机会;皮亚杰则认为,社会情境引起认知冲突,而儿童通过要求获得更协调的关系系统和补偿系统的逻辑,寻求重新平衡。

2.从动手操作经验的方面:两人都强调动手操作的重要性。维果茨基认为,动手操作首先是一种接受文化影响的模仿形式,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前口头语言的象征意义;皮亚杰则认为,动手操作是认知冲突发生的途径(在模仿中突破)。 3.从外部规则和逻辑运算方面:维果茨基强调通过操作形成技能,外部规则以语言为中介由专家控制信息并传递给儿童;皮亚杰则认为,运算具有逻辑功能,能将一些事物归为一个协调的系统。逻辑运算不能通过内化,只能通过自身的内在构建得以实现。

4.从文化工具和物理知识方面:维果茨基认为,知识来自成人已经发明的工具(主要是语言),认知发展的方向首先来自文化工具,然后到达儿童,是一个在自己心理水平上将外部工具重新建构的过程;皮亚杰则认为,儿童通过动手操作,将物理知识重新构建到一个更明确、更协调的符号表征系统中去,感觉动作和语言动作以平行的方式发展,随后发生相互冲突、进而重新建构。

③成熟理论

基本观点:主张人类发展过程主要由遗传决定 启示:(1)教师应重视儿童学习的“准备状态”

(2)教师应该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设计课程、创设环境

影响:重视材料和活动的选择,其依据在于儿童的兴趣(区角布置及材料的选择与撤换)

④精神分析理论 启示:(1)强调早期儿童人格培养,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