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知识点总结大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知识点总结大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0bc34c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f

必修2

30、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面积S正??32a 431、柱体体积:V柱=S底h, 锥体体积:V锥=1S底h 3432球表面积公式:S球?4?R, 球体积公式:V??R(上述四个公式不要求记忆)

332、四个公理:

①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②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仅有一个平面。

③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仅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④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的传递性)。 33、等角定理:

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如图)

1 2

3

?平行:(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共面直线??34、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 :(在同一平面内,有一个公共点)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上;(2)直线在平面外(包括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相交)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1)两个平面平行;(2)两个平面相交 35、直线与平面平行:

定义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判定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性质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36、平面与平面平行:

定义 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这两平面平行。

判定 若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

行。

性质 ① 如果两个平面平行,则其中一个面内的任一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②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交线平行。

37、直线与平面垂直:

定义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都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判定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性质 ①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②两平行直线中的一条与一个平面垂直,则另一条也与这个平面垂直。

38、平面与平面垂直:

定义 两个平行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判定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性质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39、三角形的五“心”

(1)O为?ABC的外心(各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外心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2)O为?ABC的重心(各边中线的交点).重心将中线分成2:1的两段 (3)O为?ABC的垂心(各边高的交点).

(4)O为?ABC的内心(各内角平分线的交点). 内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5)O为?ABC的?A的旁心(各外角平分线的交点). 40、直线的斜率:

(1) 过A?x1,y1?,B?x2,y2?两点的直线,斜率k?y2?y1,(x1?x2)

x2?x1(2)已知倾斜角为?的直线,斜率k?tan?(??900)

(3)曲线y?f(x)在点(x0,y0)处的切线,其斜率k?f?(x0) 41、直线位置关系:已知两直线l1:y?k1x?b1,l2:y?k2x?b2,则

l1//l2?k1?k2且b1?b2    l1?l2?k1k2??1

特殊情况:(1)当k1,k2都不存在时,l1//l2;(2)当k1不存在而k2?0时,l1?l2 42、直线的五种方程 :

①点斜式 y?y1?k(x?x1) (直线l过点(x1,y1),斜率为k). ②斜截式 y?kx?b (直线l在③两点式

y轴上的截距为b,斜率为k).

y?y1x?x1? (直线过两点(x1,y1)与(x2,y2)).

y2?y1x2?x1

④截距式

xy??1(a,b分别是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均不为0) ab⑤一般式 Ax?By?C?0(其中A、B不同时为0);可化为斜截式:y??ACx? BB43、(1)平面上两点A(x1,y1),B(x2,y2)间的距离公式:|AB|=(2)空间两点A(x1,y1,z1),B(x2,y2,z2)距离公式|AB|=(3)点到直线的距离

(x1?x2)2?(y1?y2)2

(x1?x2)2?(y1?y2)2?(z1?z2)2

?0).

d?|Ax0?By0?C|A?B22 (点P(x0,y0),直线l:Ax?By?C44、两条平行直线Ax?By?C1?0与Ax?By?C2?0间的距离公式:d?C1?C2A?B22

注:求直线Ax?By?C?0的平行线,可设平行线为Ax?By?m?0,求出m即得。 Ax?B1y?C1?045、求两相交直线A1x?B1y?C1?0与A2x?B2y?C2?0的交点:解方程组? ?A1x?B2y?C2?0?246、圆的方程:

①圆的标准方程 (x?a)?(y?b)?r. 其中圆心为(a,b),半径为r ②圆的一般方程 x?y?Dx?Ey?F?0.

22222D2?E2?4FDE22 其中圆心为(?,?),半径为r?,其中D?E?4F>0

22222247、直线Ax?By?C?0与圆的(x?a)?(y?b)?r位置关系

(1)d?r?相离???0;

Aa?Bb?C (2)d?r?相切???0; 其中d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且d?22A?B(3)d?r?相交???0.

48、直线与圆相交于A(x1,y1),B(x2,y2)两点,求弦AB长度的公式:(1)|(2)|AB|?2r2?d2

AB|?1?k2(x1?x2)2?4x1x2(结合韦达定理使用),其中k是直线的斜率

49、两个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圆心分别为O1,O2,半径分别为r1,r2,

O1O2?d

1)d?r1?r2?外离?4条公切线; 2)d?r1?r2?外切?3条公切线; 3)

r1?r2?d?r1?r2?相交?2条公切线; 4)d?r1?r2?内切?1条公切线;

?r1?r2?内含?无公切线

5)0?d必修③公式表

50、算法: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51、程序框图及结构

程序框 名称 起止框 少的。 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可用在算法中输入、输出框 任何需要输入、输出的位置。 赋值、计算,算法中处理数据需要的算式、公式处理框 等分别写在不同的用以处理数据的处理框内。 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立,成立时在出口处标明判断框 “是”或“Y”;不成立时标明“否”或“N”。 52、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53、三种抽样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类别 共同点 各自特点 简单随机抽抽取过程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样 中每个个体相互联系 适用范围 总体中个体数较少 功能 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是任何流程图不可 分层 抽样 被抽取的概率相等 将总体分成几层进行抽取 各层抽样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 总体有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将总体平均分成在起始部分抽样几部分,按事先确系统抽样 时采用简单随机定的规则分别在各抽样 部分抽取 54、(1)频率分布直方图(注意其纵坐标是“频率/组距)

总体中的个体较多 频数频率?极差?频率?小矩形面积?组距??频率。 , ,组数???样本容量组距?组距?(2)数字特征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中位数:一组数从小到大排列,最中间的那个数(若最中间有两个数,则取其平均数)。 平均数:x?标准差:s?11?x1?x2???xn? 方差: s2=[(x1?x)2nn?(x2?x)2?(x3?x)2?K?(xn?x)2]

2221?x1?x?x2?x???xn?x? 注:通过标准差或方差可以判断一组数据

???n???????的分散程度;其值越小,数据越集中;其值越大,数据越分散。

??bx?a,其中b?回归直线方程:y?xyii?1nni?nxy,a?y?bx

?xi?12i?nx255、事件的分类:

(1)必然事件:必然事件是每次试验都一定出现的事件。P(必然事件)=1

(2)不可能事件:任何一次试验都不可能出现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P(不可能事件)=0 (3)随机事件:随机试验的每一种结果或随机现象的每一种表现称作随机事件,简称为事件 基本事件:一个事件如果不能再被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称作基本事件。

56、在n次重复实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为m,则事件A发生的频率为m/n,当n很大时,m总是在某个常数值附近摆动,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概率范围:0?P?A??1)

57、互斥事件概念:在一次随机事件中,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如图1)。 如果事件A、B是互斥事件,则P(A+B)=P(A)+P(B)

58、对立事件(如图2):指两个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但必有一个发生。 对立事件性质:P(A)+P(A)=1,其中A表示事件A的对立事件。 59、古典概型是最简单的随机试验模型,古典概型有两个特征: (1)基本事件个数是有限的;

(2)各基本事件的出现是等可能的,即它们发生的概率相同. 公式为

A B 图1

A B 图(2)

60、设一试验有n个等可能的基本事件,而事件A恰包含其中的m个基本事件,则事件A的概率P(A)

m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n基本事件的总数运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时,首先要判断它们是否互斥,再由随机事件的概率公式分别求它们的概率,然后计算。 在计算某些事件的概率较复杂时,可转而先示对立事件的概率。

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