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时1真题过招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时1真题过招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07d5d72ad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9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时1真题过招

一、(20xx·天津)阅读《桃花源记》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 交通: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 咸:都 D.欣然规往 规:计划

2.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二、(20xx·四川成都)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河中石兽 纪 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棹数小舟 棹:划船

B.不亦颠乎 颠:通“癫”,疯狂 C.渐激渐深 激:猛烈 D.转转不已 已:停止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求石兽于水中 能谤讥于市朝 B.乃石性坚重 乃不知有汉 C.至石之半 怅恨久之 D.如其言 其如土石何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1 / 3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三、(20xx·四川眉山)课内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节选)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下面各组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隶(属于)耕

B.其文理(文章的道理)皆有可观者

C.日扳(通“攀”,牵,引)仲永环谒于邑人 D.不能称(相当)前时之闻

2.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未尝识书具”与“忽、即、立”三个词,展示了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形象。 B.“不使学”是方仲永“泯然众人”的根本原因,也暗示了他父亲的愚昧无知。

C.文章略写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详写才能变化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 D.作者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例子,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20xx·云南曲靖)课内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诗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 B.念无与为乐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与外人间隔 D.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B.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

D.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五、(20xx·四川广元)课内文言文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2 / 3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 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

D.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益慕圣贤之道 马之千里者 B.或遇其叱咄 安陵君其许寡人 C.以衾拥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足肤皲裂而不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下列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文题目中的“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 B.第①段通过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 C.第②段写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是为了对比“我”成年后的求学生活。

D.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参考答案

一、

1.B 2.C 二、

1.C 2.A 3.D 三、

1.B 2.C 四、

1.(1)考虑、想到 (2)只是 2.C 3.D 五、

1.C 2.D 3.B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