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其一

塞下曲六首·其一朗读

译文和注释

译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注释

天山:指祁连山。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载(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8-173

塞下曲六首·其一鉴赏和赏析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李白朗读

古诗塞下曲六首·其一相关作品

夏木交垂阴,登登入山路。遥峰薄云青,川原莽回互。

逾冈见长溪,可涉亦可渡。驱车独西之,磴小仅容步。

归种桃花,楚云满、故国仙林如缬。林外横笛呼犍,春泥渐啼滑。

乡绪引、江关倦客,奈歧路、短丝难折。落手沧洲,当歌白日,珍重华发。

老手王摩诘,穷交孟浩然。

论诗曾伴直,话旧已忘年。

忆昨离少城,而今异楚蜀。舍舟复深山,窅窕一林麓。

栖泊云安县,消中内相毒。旧疾甘载来,衰年得无足。

寻师拟学空,空住虎溪东。千里照山月,一枝惊鹤风。

年如流去水,山似转来蓬。尽日都无事,安禅石窟中。

烟拖野色入书窗,一亩平田隔草塘。

暮雨初收新水满,藕花香杂稻花香。

五更欲踏月明还,去意迟留马亦班。栋宇参差天左界,綖旒隐约殿中间。

简编雅有多闻富,杖履清无一事关。俗状情知烦爱惜,更容栖息道家山。

扫除六尘迹。点检现前,真个消息。慧光赫。亲拈出、妙用灵根端的。越声色。一曲威音非律吕,超今古,琅琅谁听得。湛然万里云收,晴天阔。月华白。纵横金田觉海,笑巴歌诌诌,葛藤千尺。泯情识。空劫外、门掩苍苔闲寂,致虚极。枕上江山春色好,松花老、香风飘广陌。此时作个逍遥,一烟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