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邶风·式微

国风·邶风·式微朗读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和注释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注释

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躬:身体。

创作背景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参考资料:

1、《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国风·邶风·式微鉴赏和赏析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古诗国风·邶风·式微相关作品

放眼金焦外,云中舣万艘。人烟瓜步树,残雨广陵涛。

身世随孤棹,乾坤感二毛。狂思斩蛟隼,频视吕虔刀。

檐泪汛澜。添新绿、帘前露立烟鬟。滕薛争先,不知多少琅玕。

洗梦溪声千尺落,偎人襟暖半床宽。水云寒。红鱼白磬,断续更阑。

桐上知音日下身,道光谁不仰清尘。偶来水馆逢为客,

旧熟诗名似故人。永日空惊沧海阔。何年重见白头新。

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

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

年少弯弓中鹄心,到头衰暮也沉沉。

有机悟道书篇懒,无事关怀睡思深。

嘉佑壬寅岁,新巢始孱功。

仍分道德里,更近帝王宫。

曾共西林笑语来,小窗几见菊花开。金函忽自湖南到,玉节又从天上回。

雪马冰车行道苦,狐裘貂帽称时裁。心知最有罗含旧,莫惜临岐倒一杯。

不知鸥与鹤,天畔弄晴晖。背日分明见,临川相映微。

净中云一点,回处雪孤飞。正好南枝住,翩翩何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