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辰即事

戊辰即事朗读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译文和注释

译文

诗人从哪里觅绸缎做一领青衫?就因为今年与敌人签订了和约,每年要贡上百万匹绸绢。

我看来,从此后西湖边不要再种杨柳,全种上桑树,用来饲养吴蚕。

注释

戊辰: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战后和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

青衫:古代读书人或一般人穿的衣服。

和:和议。戎:北方民族,指金人。缣(jiān):黄绢。

剩:全、都的意思。吴蚕:苏州是当时著名的丝绸出产地,故曰吴蚕。

参考资料:

1、宋名家诗导读.戊辰即事

创作背景

  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宋兵伐金大败,不得已向金乞和。次年十一月,和约成,宋朝对金人提出的停战条件完全接受,答应每年向金增纳白银三十万两,细绢三十万匹,这就是令宋人深感耻辱的嘉定和议。翌年,也就是刘克庄写这首诗的戊辰年,条约正式实行。

参考资料:

1、宋名家诗导读.戊辰即事

戊辰即事鉴赏和赏析

  以调侃的语气写政治讽刺诗,读来虽感幽默风趣,却令人倍为心酸,这首绝句的特色就在于此。

  诗人没有青衫穿,这样讲当然是到了超越现实的程度,夸张过了头。但是,以不可能存在的现实来反衬极度的愤慨的感情(诗人对朝廷为和戎而用“百万缣”的无比愤怒),这种“超极表至极”的曲达方式在诗词创作中已是屡见不鲜了,比如李觏的《乡思》,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等,用的都是这种手法。

  青衫是读书人的象征,是与一般平民区别的特征之一,代表了士子们的体面。诗一开始就抓住这件象征物,说如今我这个诗人连想穿一袭青衫都没办法了!极其愤疾的一句话,劈头而来,不啻在说如今斯文已经扫地。言外之意,当然扫地的何止是斯文,刘克庄正以此代指整个朝廷国家的体面都丢尽了。何以会连读书人想一件青衫都得不到?诗第二句立即指出,这是因为做青衫的丝绸都孝敬金虏去了。这两句是倒装,因了和戎,诗人才没绸做衣服,诗把因果关系调转顺序,就突出了胸中的愤愤不平。此外,诗人没有青衫,百姓们为了交纳额外的赋税,穷困的程度就用不着多说了。

  三、四句忽生奇想:金虏如此欺负我们,朝廷却一味忍让,这些贡银及绸缎从哪儿来呢?我看西子湖边的杨柳桃花不如全都拔掉,种上桑树养蚕织绢,用以填金人的无尽欲坑吧!这两句写得很冷。当然,诗人并不是真的认为在西湖边种桑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随机而发,加深前两句所述的愤慨而已。把白堤、苏堤、“柳浪闻莺”,这些西湖著名景点上的柳树都砍光拔尽,种上桑树以养蚕,自然也是荒唐至极的想法,但是,这种作法却有合理性,总得让人有衣穿,不养蚕就没有什么能拿来织缣的。“衣”与“食”事关国计民生,西湖没有柳可以,人民没吃没穿可不行。诗人的话虽说得很率直,而表现出来的心思却很曲折,这种表达方式叫做“直中含曲意”,运用这种手法,以小见大,可使作品显得格外委婉含蓄。

  全诗虽然很短,但紧紧抓住朝廷不顾耻辱向金人贡献大量丝绸这一中心做文章,有激切的鞭斥,有幽默的调侃,讽刺性很强,而诗又不显得直露,读后容易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共鸣。

刘克庄简介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

刘克庄朗读

古诗戊辰即事相关作品

徙倚上危梯,云空望眼迷。

雁声秋信北,鸦背夕阳西。

苍鹰俊翼倦摩霄,岩下深云稳寄巢。

且放愁胡双眼闭,恐惊群鹭宿寒梢。

清明已过,怪龙堆无赖,酸风还剪。谁寄武陵花数朵,仿佛画船红软。

扇影堤边。粉香人面,倚树闻娇喘。倾城难遇,且将塞上帘卷。

子瞻书困点新茶。

荷香时傍清樽落,菱蔓遥迎画舸开。行到南亭莫回首,绿杨阴外即风埃。

菊后梅前冷落时,剪檀雕蜡酪为肌。人从老处亲平淡,花向无中补阙亏。

地暖不忧春近远,窗空惟映月参差。病夫久废卢仝椀,鼻观从容圣得知。

不到禅扉久,灵花又早秋。白云飞欲去,还被远公留。

天下承平近百年,歌姬舞女出朝鲜。燕山两度逢元夕,不见都人事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