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迎春花招刘郎中

代迎春花招刘郎中朗读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译文和注释

译文

幸亏与松竹同处一起栽,不愿随着桃李花一时开。

杏园哪里敢妨碍你离去,没有花之时你再且看来。

注释

刘郎中:即刘禹锡。因其曾官主客郎中,故有刘郎中之谓。

松筠(yún):松与竹。因其材质坚韧,经冬不凋,常用以比喻节操坚贞。

杏园:园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秦时为宜春下苑地。唐时与慈恩寺南北相直,在曲江池西南,为新进士游宴之地。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春,白居易和刘禹锡先后自洛阳返长安,右迁赴任(刘除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数年天涯沦落,今朝相逢京城,感慨颇多。其时迎春花正盛开,似欲迎人。于是白居易代花招客,作了这首风趣隽永的小诗赠刘禹锡。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

2、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38

代迎春花招刘郎中鉴赏和赏析

  欲写迎春,却落墨于松竹、桃李,曲笔有致。松竹皆岁寒不凋、翠叶常青。迎春则能“带雪冲寒折嫩黄”(韩琦语),最先点缀春色。因而它友于松竹,与纷艳一时的桃李不能同日而语。自古来文士都视松竹为坚贞高洁的象征。陶潜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白居易则“植竹窗前,日日观照。”(《竹窗》)说迎春欣喜自得为松竹近邻,实是赞人的高风亮节、卓然独立。唐人爱牡丹,最不喜桃李。刘禹锡《杨柳枝词》道:“城东挑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更以桃花讽刺显赫一时的满朝新贵。白居易曰迎春花“不随桃李一时开”,是麻姑手搔到了刘禹锡心头的痒处。语似平易,实则痛快淋漓。

  杏园,据说那里是“花卉环周,烟水明媚”。唐代每年科举放榜后,新登进士多游宴于此(见《松窗杂录》)。这是个众芳斗撼热闹非凡之处。然而迎春花却自有佳处,它先于群芳,应春傲然怒放。迎春花热情地邀请刘禹锡在桃、李、杏等花未开时,不妨来看一看。其超群拔俗的品格,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两句紧扣诗题“招”,极为贴切。“岂敢”二字下得遒劲、有力,“且”字用得玩皮、冷峻。联系刘禹锡的生平事迹看,这两句显然是借花喻人。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政治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一一遭贬。十年后,刘、柳等应召人京,待起用。谁知刘禹锡不肯改悔,游玄都观时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讥刺权贵,因之刘、柳等又再度被谗毁、出贬。十四年后,刘禹锡仍然不易初衷,从洛阳一回到长安就旧地重游,并以诙谐、嘲笑的笔调作了《再游玄都观》。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不像是渡尽劫波人的口气,倒是有一种坚持立场、九死不悔的战斗精神和胜利后的豪放风度。这正是诗人笔下迎春花的气派。

  刘、白交往数十年,相知甚深。故此诗虽然只就普通的迎春花着笔,却点活了人物的神采,含蓄地写出了刘禹锡的政治倾向、铮铮铁骨和倜傥风流。此可谓是善于小中见大,超然物外。作为一首咏物赠人小诗,非莫逆至交者,写不得这么深致。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朗读

古诗代迎春花招刘郎中相关作品

符守分圭组,放情在丘峦。悠然造云族,忽尔登天坛。

求古理方赜,玩奇物不殚。晴光散崖壁,瑞气生芝兰。

采采山中蕨,无为席上珍。同甘辽海雪,难比故乡莼。

到壑犹闻禁,盈筐未是贫。老僧知此味,好寄莫辞频。

言采蘼芜草,思心倏如摧。不见王孙归,但见章华台。

月痕霜晕,雪染冰裁剪。车马尘中甚曾见。自扬州吟罢,踏遍西湖,堪爱处,偏是情高韵远。

冷香惊梦破,姑射人归,图画空遗旧妆面。问何事东君,先与春心,还又是、容易飞花片片。

谁谓西邻土马豪,聊城弃甲比山高。庙谟始觉联吴好,天意宁烦诅楚劳。

遣吏争兵闻哭泣,连年举债尽脂膏。北盟旧事多同异,六区丛谈付蔡条。

柴桑生事日萧然,解印归来只自怜。醉眼不知秋色改,看花浑似隔轻烟。

脱却破裤,脱却破裤,空润冥濛湿交股。

层层山草杂山花,刈穫衣裳总无数。烧杉香,烧枫香,菌桂蔓椒纷众芳。

衮衣自美好,无能被猿猱。鶢鶋巢鲁门,恻怆临九牢。

此物乃异类,珍华宜见逃。颍阳本无人,嗜好非羽毛。